第799章 木星及木卫二蓝图-《暗体》
第(1/3)页
褐矮星是一种失败的恒星,质量介于最重的气态巨行星和最轻的恒星之间的一种次恒星。
研究表明,褐矮星的质量介于13至80倍木星质量之间,高于80倍木星质量的通常会演化成为最轻的恒星——红矮星。
所以,要想让木星演化成为一颗褐矮星,最低的质量要求,也就是其所拥有的氢气质量必须达到13倍木星质量。
如果一颗气态巨行星的质量一旦突破了13倍木星质量这一临界值,行星内部巨大的压力就会引发氢氦核聚变,该行星就会成为一颗发光发热的次恒星。
然而,尽管已演化成次恒星的此类褐矮星其内部已经发生了氢氦核聚变,但压力和质量仍不足以继续维持其核心中氢融合成氦的核聚变反应。
所以,在此后几亿至几十亿年的时间内,它内部的氢氦核聚变反应将逐渐停止,表面温度也逐渐降低,直至完全冷却。
研究表明,褐矮星的表面温度通常低于2800摄氏度,只是太阳表面温度5500摄氏度的一半,但该温度足以加热木卫二,为其带去光和热。
根据太阳系环境科研局所提供的《木卫二勘测报告》,一旦木星的质量突破了成为褐矮星的最低临界值,即达到或大于13倍木星质量,木星就会成为一颗名副其实的褐矮星。
尽管这颗新晋褐矮星会在几亿年后逐渐冷却,其表面温度也只有太阳的一半,但对于非常靠近木星轨道且恰好处于宜居带的木卫二来说已经足够。
在时间周期上,长达几亿年的恒温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已经足够。
人类完全可以利用这个迷你太阳系为跳板,实现科技文明的飞跃式发展,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突破星系桎梏的星际文明。
《木卫二勘测报告》对这个未来的迷你太阳系描绘了一个宏伟且美好的蓝图:一旦木星的质量增加到15倍木星质量,成为一颗褐矮星,其内部的氢氦核聚变就会启动,表面温度也将达到2000摄氏度左右。
在此后长达8000万年的恒温期内,处于宜居带上的木卫二表面将持续接收到这颗次恒星源源不断的光和热。
届时,木卫二的平均温度将由原来的-170摄氏度提高到3摄氏度,赤道附近的温度将达到15摄氏度。
其表面那75km-100km厚的冰层将彻底消融,成为一颗拥有全球性海洋、陆地和浓密大气层的次宜居星球。
此外,木卫二拥有磁场,尽管此类磁场是由木星磁场与冰层下的导电液态水相互作用形成的次级磁场,但对于抵御太阳风与锁住大气和液态海洋仍有一定的微弱作用。
只是作用非常有限,微弱的次磁场无法阻止大气的逃逸和液态海洋的稳定,但并非没有办法阻止这一切。
根据《木卫二勘测报告》提供的最终解决方案,在引发木星氢氦核聚变前,可在木星与木卫二之间建造一个巨大的反太阳风(褐矮星形成的电磁风暴和带电粒子)装置,有效地保护木卫二的磁场被太阳风侵袭,从而阻止木卫二大气的逃逸并稳定其液态海洋。
第(1/3)页